本报福州4月15日电 1吨生活垃圾可变为280度电能,1吨工业垃圾可变成380度电能,荣获“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”的福建晋江垃圾发电项目开始进行二期扩建,总投资4亿元的第二个垃圾发电项目正在筹备中。消化废物,输出电能,提供就业,贡献税收,福建以科学发展的思路破解环境难题,以产业化运作突破发展瓶颈,全省的垃圾处理正由填埋向焚烧发电转变,居全国领先地位。
集中处置,循环利用,科学发展的思路,带来化腐朽为神奇的实践。晋江垃圾发电项目一期工程投产以来,使当地年制鞋7亿双产生的垃圾统统消化,同时输出1.6亿度电能,反哺工业,焚烧后的残渣,用来制砖,发电厂每年还创造出数百万元税收。工厂在运行中不断进行技术和管理改进,目前日处理垃圾能力已超过设计能力15%,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可观。福州的红庙岭垃圾发电厂,每天吃掉城市2/3的垃圾,每年可送出1.4亿度的电能,工作人员告诉记者,1吨垃圾可产生300公斤标煤的能量,供三口之家用1个月。
市场化、产业化运作使垃圾发电形成良性循环。福建在发展之初就采取BOT模式,民间资本投入,产业化管理,政府则在立项、招标等阶段全程介入,给予政策扶持和技术支撑,这一发展模式使这一新生的环保产业得以在不同地区同时发展。目前,在经济较发达的福州、厦门、泉州已有多个垃圾发电项目成功运行,在经济欠发达的闽西、闽北地区,也有多个项目正在推进中。
福建省环保局进行的分解测试表明,一般垃圾中可燃物占55%,若每人每年产生垃圾450公斤,一个30万人口的地区,即可建一座垃圾发电厂。目前福建已做出全省发展规划,3年内将在9地市布局20个垃圾焚烧发电厂,至2010年,福建省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覆盖城镇人口将超过1000万,垃圾焚烧处理的比重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。
福建垃圾发电的良好前景也在向农村延伸。根据省里出台的指导性意见,农村生活垃圾将采取“村收集,镇(乡)中转,县(市)处理”模式,努力实现减量化、资源化和无害化,经济较发达和人口密集的县(市),加快建设垃圾焚烧发电厂。
(新闻来源:中国经济网)